2016-04-16 21:59 浏览 评论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兵锋战火,巫姓族人对碗窑村苦心经营,让它成为了一座能抵御外敌入侵的城堡。至今在村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防御性的设施——碗窑村靠近山脚的建筑一律由厚实的石块建造;村外围还曾引玉龙河水修筑有护城河;村中的主干道虽然宽阔,可容两架马车并行,但每隔一定距离便被收窄,仅一、两米宽。据村民们讲,在这些道路突然收窄的地方,以前还设置了铁闸,关键时可放下阻断交通,防御性很强。
亦村亦堡,这种带有防御性的村落布局在浙南山区非常普遍,但像碗窑村这样步步设防的却很罕见。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巫姓族人对兵祸的恐惧,还有就是碗窑的富庶,让他们不得不筑起高墙深垒,挡住外界觊觎的目光。
三官庙、古戏台,见证碗窑昔日繁华
碗窑昔日的富庶,在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村子中心,那座雕梁画栋的三官庙和体量庞大的古戏台对峙而立,在今天看来,它们似乎与这座偏僻的山村格格不入,尤其是古戏台——它能同时容纳上千名观众,非常宏伟,其造型和工艺比原乡镇上的戏台还要高档和大气。站在古戏台中央,笔者不禁要问: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碗窑村究竟有过怎样的兴旺繁华?一切还要从碗窑的名称说起。
资料图
顾名思义,“碗窑”就是烧制碗碟的瓷窑,碗窑也因村中盛极一时的制瓷业而得名。村里最早的定居者——巫姓族人本是以制、贩瓷器为生,北迁到此地后,他们重操旧业。村子附近出产的优质瓷土,再加上世代相传的制瓷工艺,使碗窑村在浙南地区声名鹊起。鼎盛时期,碗窑是江南赫赫有名的瓷器生产基地,它可与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两大官窑媲美,其手工烧制的青花瓷碗、盆、杯、盏远销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资料图
在清乾隆年间,碗窑的陶瓷生产达到极盛,碗窑也从巫姓独居的村落,渐渐吸引来40余姓人杂居,总人口多达4000人。碗窑人秉传祖业,埋头烧瓷,村里除了三四户开客栈的人家和十来个懂一点“官话”,给不通当地方言的客商们做“翻译”的人外,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都从事制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