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8 11:43 浏览 评论
4月12日,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发掘的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据悉,这是1990年宁夏宏佛塔天宫西夏文物被评选为首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宁夏考古项目再获殊荣。
鸽子山遗址地处青铜峡市西北约20公里的贺兰山山前盆地,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址年代距今1.27万至0.8万年,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专家点评表示,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在遗址发掘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三个文化层位,揭示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序列,在鸽子山遗址获取的逾万件石制品,包括各类细石器、精美的小型两面器和形制多样的石磨盘-石磨棒。其中,数枚直径不足 2毫米的精致串珠在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知旧石器时代装饰品中尺寸最小,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昭示着制作者独特的匠心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同时也彰显了发掘工作的精细、缜密。
考古队在12000年层位考察出一组条带状分布的柱洞,是在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的房屋建筑遗迹。在同层还发现多处具有结构特征的火塘,与同期北美古印第安人用于加工食物、具有多层结构的火塘十分相似,表明先民对火和热能具有了娴熟的控制利用能力。这些遗物和遗迹生动描绘了一幅贺兰山脚下的古人类群在喷涌的泉水边构筑营地、佩戴串珠在篝火前歌舞与生息劳作的清晰场景。
据了解,上个世纪末,文物发掘成果显示:鸽子山遗址是我国晚更新世末期的一处重要史前遗址。自2013年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铜峡市文物所联合组队开始对该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并于2014 年选择该遗址第10地点进行系统发掘。2016年,通过对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系统科学的发掘,并首次在遗址发现了原地埋藏的磨盘、磨棒和典型的两面器与贺兰尖状器,出土了数件超微小装饰品,以及数个结构性火塘在内的大量用火遗迹。
彭菲、郭家龙等业内专家认为,宁夏鸽子山遗址的发掘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区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年代序列,为研究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史前人类活动及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延展阅读
鸽子山遗址地层共分5层。
1 层:约 4 米现代工程扰动层,杂色砂土,出土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装饰品等;
2 层 : 0~0.45 米灰 色 细 砂 ; 0.45~0.65 米白色条带状细砂,质地较坚硬;0.65~1米细砂中含有黄褐色铁锈斑及灰烬;1~1.2米灰色细砂,部分含植物根系,石制品 多出土于该层底部1.2米~1.3米深处。该层顶部和底部OSL测年结果分别为4.9及4.8ka;
3 层:黄色细砂,约2米厚,含大量锈斑和植物根孔,下部出土较多石制品,也有一些火塘和灰烬遗迹。C14测年结果显示其时代约为10ka;
4 层:灰褐色细砂层,约 1.5 米~1.8 米厚,含有一些植物根系,出土大量石器、动物化石、装饰品以及火塘遗迹,底部有泉眼涌水。C14测年结果显示其时代约为 11ka-12ka.
5层:红褐色砂砾石层,厚约 0.2~0.4米,无文化遗物。
目前共纪录大于 2 厘米的约7000件石制品和超过500件动物化石的三维坐标,另有大量以探方为单位收集的小于2厘米的石制品(不包含细石叶产品)数量仍在整理统计中;数十件由鸵鸟蛋皮制作而成的串珠展示了古人类高超的工艺和精致的审美能力,特别是几件直径不足2毫米的串珠成为此次发掘的一个重要收获,其制作工艺、使用方式及所反映的古人类技能和认知能力仍需进一步研究。水筛收集的超过 500 份样品仍在整理中,已挑选出大量细石叶产品及一些装饰品残段。
发掘还在不同层位采集近400件木炭标本,希望能建立高分辨率的时代框架,为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背景,另以5厘米为单位收集文化层土壤样品进行环境指标分析。超过 20 处用火遗迹及炭屑密集区被揭露,大量的烧石散落于发掘区内,部分遗迹显然为结构性火塘,围绕这些火塘散落大量烧骨,包括完整脊椎骨,动物下颌等,呈现了古人类生动的活动场景。T5 发掘区第4层揭露数个直径约10~20厘米,深度约5~20厘米不等的近圆形遗迹,在约20平方米范围内呈带状分布,根据民族学资料推测其很可能是一种临时建筑遗迹,相关分析工作正在开展。
学术价值及意义:
鸽子山遗址的发掘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区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年代序列,为研究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史前人类活动及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通过系统科学的发掘,首次在鸽子山遗址发现了原地埋藏的磨盘、磨棒和典型的两面器与贺兰尖状器,明确了这类遗物的时代属性,相关遗物的残留物分析和技术-类型分析已经展开,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度,这批材料可望为我们揭示当时这一地区古人类生计方式与食谱;近年来,晚更新世人类认知与审美能力的探讨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鸽子山出土的鸵鸟蛋皮及装饰品,特别是数件超微小装饰品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万年前人类认知水平和加工微小物品能力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当时人类的复杂技术与认知能力提供了绝佳样品;遗址内包括数个结构性火塘在内的大量用火遗迹不仅反映了古人类的生存模式和气候环境背景,其空间分布信息也为探寻古人类取火、用火、居址空间利用等相关行为提供了重要信息;
贺兰山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是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限,也是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界限,一直以来,在该地区很少发现有完整地层序列的遗址,鸽子山第10地点至少3个不同时代的原地埋藏文化堆积不仅丰富了鸽子山遗址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更使其成为探讨我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全 新世早期文化演化、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不同区域文化特征、沙漠边缘区文化演化与史前人群活动等多个重大课题的典型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