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学前沿  

探秘可“上天入地”的中国机器人

2014-09-29 09:38 浏览 评论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和光电信息处理,是“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

  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

  目前,研究所设有10个研究室,10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

在四川芦山地震抢险救援工作、大连新港发生输油管溢油监测、抚顺水毁输电线路的勘察等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研究室李斌研究员介绍了仿生蛇形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自主爬行和灵巧避过障碍物;去年参加过芦山地震灾后搜救任务的可变形机器人可自主变换4种构型和爬坡。

  机器人学研究室副主任刘连庆研究员展示了课题组在微纳米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水下条件实验室,水下滑翔机和深海溢油事故处置机器人分别在9米深的水池中展示了升潜等功能。

  在研究所南区飞行机器人实验室,系列化旋翼无人机在现场展示了起飞、空中悬停和降落等关键动作;现场停放的长航程漫游机器人在2012年成功完成了中国机器人在南极的首次30公里自主行走实验,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是继美国后,第二个在南极极地进行实地实验的机器人

  作为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领域的代表,沈阳自动化所目前有两个研究室开展水下机器人和海洋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海洋技术装备研究室主要从事海洋技术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海洋装备研发与推广、海洋工程服务等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并以此为核心研究方向的专业海洋技术装备研发团队。

  自主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室专业从事自主水下机器人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是目前国内唯一形成自主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的团队。

  我国首台6000米自主水下机器人CR-0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潜龙一号”等科研成果均出自沈阳自动化所。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