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4 22:24 浏览 评论
近年来,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拉尼娜现象也席卷亚太地区。拉尼娜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小女孩”,指的是位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面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现象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及西太平洋部分地区降雨频繁,也造成中国沿海地区出现冷冬暖夏,即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此外,在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年份,由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较常年偏多。
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与影响下,城镇人口急遽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呈带状分布,自然开垦无度,致使生态链遭受破坏,环境问题显著恶化。以内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城市地质灾害为代表的次生环境灾害,已然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危害。
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网友频发“看海”奇景,城市内涝已成热门话题。据统计,2008~2012年间,近65%的城市遭受不同程度内涝,内涝灾害达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至今让人心有余悸。这场60年罕见的强暴雨造成79人死亡、160.2万人受灾,近1万余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6.4亿元人民币。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有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导致内涝,受灾人口多达255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1亿元人民币。国内某主流报刊专门就内涝成因问题向公众征询,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重地表、轻地下”、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城市无限度扩张是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
资料图
如上所述,一方面,囿于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市急速扩张,使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逢雨必涝;另一方面,具有蓄水功能的湿地资源被钢筋水泥的“森林”所替代,建筑物透水功能偏弱,以致发生强降雨时,洪峰流量增大,雨水积聚过量,造成雨污难以在短时间内排出;此外,城市用水量增加促使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导致地面沉降,也直接降低了城市自我防御能力。毋庸置疑,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热岛效应”改变了大气环流,使得水汽分布不均匀,致使城市内部环境发生改变,加大了城市内中强降雨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