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4 22:24 浏览 评论
良策何寻?
频显淫威的自然灾难,成为亚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各国为应对灾害危机,可谓使出浑身解数。
日本因地震、海啸多发,在防灾、救灾领域颇有建树。日本很早就颁布了《灾害救助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等法律,作为指导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本。日本构建起了首相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在内阁设立“中央防灾会议”,协调各方资源,统筹实施重大灾害应对策略。日本建立了体系完备的灾害预警机制与警报体系,形成了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及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的协同防灾救灾应急机制,以期调动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日本还在全国各府、县、市,建立了由消防、警察、自卫队、医疗机构组成的较完善的灾害救援体系,以确保灾前预防、灾中救助、灾后赈济。此外,日本还十分重视国民防灾教育。入学后,每一位青少年都要系统学习防灾教育课程。入职后,各单位还时常进行防灾培训。政府还经常在公众聚集地或醒目地方发放防灾宣传册,制作防灾宣传栏,并利用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普及自救知识,各民间团体或志愿协会也积极向大众提供各类救助服务。
资料图
新加坡尽管不是灾害多发国,但也高度重视应急防灾,并积极推行民防计划。新加坡专门成立了民防部队,承担消防、救护、营救、强制执行消防安全法规等一系列职能,隶属于内政部。一遇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政府各部门要全力配合民防部队,提供各项应急服务。此外,新加坡还鼓励民众加入民防志愿者,接受基本的民防技术培训,参与政府应急救援或演习活动。新加坡还成立了民防学院,培训各级正规民防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民防志愿者等。
资料图
中国政府也一如既往地重视灾害救助。不仅成立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的国家减灾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案,还构建起了中国国际救援队、武警消防、民防志愿团体等多重救助体系。
如今,国际社会已充分意识到应借助国际资源开展防灾减灾合作,并在物资、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施以援手和合作。为了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国际社会长期开展拉锯式谈判,最终在日本京都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京都议定书”;但囿于政治、经济等缘由,美国、加拿大等国先后退出这一公约。由此可见,国际间的合作并非一路坦途,面对灾害的侵袭,各国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