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2 17:42 浏览 评论
颠覆理论二十年,风风火火不一般。
回首近年科技事,沧海桑田弹指间。
领导层、特别是国家级领导层的热心,就使这个问题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从局部变成了全局,就不仅是攸关企业的成败,而且成为强国、强军、甚至国家兴衰的大事。如此一来,事情就又反馈到学术界、特别是那些为领导层出谋划策的智库群,令那些专家学者们忙碌起来了。
忙什么呢?当然是忙于回答领导的疑问:哪些是应该抓紧的颠覆性技术(以便制订国家或部门战略)?
这个问题,问起来简单,答起来难。为什么?因为千头万绪,够他们忙的。
你看,要梳理出一个令人信服的颠覆性技术清单,首先得进行大量数据(资料)的挖掘,然后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和鉴别,搞清颠覆性技术的特性与规律,以及国内外的历史和现状。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甚至想象,再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反复推敲和论证,才可能拿出一份清单。是否准确,还有待未来的进展去验证,并每隔一定时期进行修订、纠错、去伪和更新。这显然是个比一般计划、规划、可行性研究等更为烦杂和艰辛的高智力工作。针对其特殊性,在此要强调三点:
其一,颠覆既可以是对本学科(本行业)的传统或主流的颠覆;也可以是跨学科(跨行业)的交叉颠覆。
其二,颠覆既可能是由一项新技术造成的新式颠覆;也可能是由现有技术相互组合造成的组合式颠覆。
其三,颠覆既可能是在现有技术的延长线上产生突变导致的可以预见的颠覆,也可能是崭新的技术突破造成的难以预见的颠覆。
智库早已存在。在世界各国对科技、经济、军事、社会等新领域的预测研究也行之有年。仅以对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而言,不少机构(包括大学的、学术团体的、私人的、企业的、和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都不断地在(自主或根据合同)进行预测,甚至规划和投入资金进行攻关研发。各种报刊和网上不乏这方面的资料,在此不必赘述。
然而,颠覆性创新理论迄今只有20年历史。初期主要是在基层或应用层面上热炒,而后才逐渐引起决策层(特别是部门、地区或国家决策层)关注。因此,在各类资料中,大多数还是笼统地对技术创新或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而把对颠覆性技术创新方向的预测单列出来,应当说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时髦事。正因如此,各种媒体都把著名智库的研究成果和各国的研发规划,当作科技或经济新闻的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