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  

藏在贝壳化石里的秘密 白垩纪晚期时长比现在少30分钟

2020年03月15日

摘要尼尔斯·德·温特表示,像Torreites sanchezi这一类的贝壳生物,懂得自己转化光能,这种情况实属罕见,至少对双壳类动物来说是难得一见的。它的出现让这些科学家们知道了这类生物是怎样演变得这样成功,这些贝壳又是怎样在恐龙王朝繁衍起来的。

科学家们从一种古老的贝壳类化石中了解到,在白垩纪晚期,一天的时间大概仅有23.5小时。据了解,这化石约离我们有七千万年的时间。

研究人员分析了这种被称为Torreites sanchezi厚壳蛤类的双壳类动物,这种晚白垩纪软体动物已经灭绝,并且种类繁多。它们长得很快,贝壳上每天都有新的生长轮,这可供研究人员推算出七千万年前每年天数和每天时长。

就如同从树木上可以看出树龄一般,相关研究人员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对这些化石的薄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通过数数的方式得出了白垩纪晚期一天的时长。这个结论曾被写进了《古海洋学和古气候学》的论文里。内容提及,在7千万年之前,那个时代一天的时长比现在少30分钟,也就是说它的一天时间只有就是23.5小时,这就意味着,当时地球一年的自转是372次,次数比现在多了一些出来。

其实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这个星球的公转时间并没有发生改变,一年的时长仍然还是8760小时,只是天数有了改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受月球引力的影响,让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了而已。

作为这次研究的负责人,Niels J. de Winter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做出了回答,例如月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和月球有什么相互关系,这两个星球将怎样发展?一般来说,几千年前的一天究竟是比现在长或者短,本身是没什么意义的。然而这项研究却非比寻常,它不仅能让目前掌握的数据更加准确,还能给考古学家们带去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尼尔斯·德·温特表示,以往做出的估算,只局限于化石薄层的研究,这和人们在估算化学分析的做法有些相似。原来得出的结果是每年天数几乎是一样的,然而因为只凭人类的视觉研究很难辨别出一些细微的事物,没有一个精准度,甚至在计算结果中出现了十天的差距。

而这项研究都归功于一块化石贝壳,科学家们给它取名为Torreites sanchezi。这种生物如今已不复存在,它长得如同盒子一般,另外还有一根圆环的管子。这种生物长得很迅速,还在它的身体表面留下了一层不厚的日生长环。

Torreites sanchezi是在热带海底被找到的标本,推测它当时年龄有9岁。在显微镜的帮助下科学家可以看清它身上的生长环,宽度大概有40纳米。

尼尔斯·德·温特说,人们想知道树木的年龄,通常通过树干的生长层就可以将年轮数出来。那么,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化石贝壳上,这样一来也就能计算出在白垩纪晚期,一天之内有多少个小时了。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准确地计算出这个时长,同时还避免了用肉眼计算这些层出现的误差问题。

另外,科学家们还找到了这种生物生长的季节性规律,这也意味着他们知道了当时一年的时间有多长了。

在这些环中,科学家还发现了,白天时增多的幅度比较大,晚上相对来说小很多,这也说明了这种贝壳对昼夜感光非常敏感。因此研究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光合作用藻类存在的最好的说明。

de Winter表示,像Torreites sanchezi这一类的贝壳生物,懂得自己转化光能,这种情况实属罕见,至少对双壳类动物来说是难得一见的。它的出现让这些科学家们知道了这类生物是怎样演变得这样成功,这些贝壳又是怎样在恐龙王朝繁衍起来的。

在引力的作用下,地球自传速度变慢,因此每日的时间就变多了起来。另外,每年月球都会固定偏离地球3.8 厘米。用这样速度计算,关于“14亿年前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的”这种说法根本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们认为月亮早在在40亿年前就出现了,当时某一星体和地球发生了大碰撞之后就形成了月亮。

当然,地球和月球在时间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疑惑。而研究学家一直在努力探讨这个问题。而最神奇的是,就如同文中提及的研究那样,很多疑惑我们的地球或许能给出答案,这些答案就藏在那些古老的化石中,而这一切的奥秘将等着我们去发掘。

相关阅读
热门精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