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9 20:44 浏览 评论
清代功牌多数是用纸制作而成的,也有少量是金、银制成的,而且政府对功牌的质地和尺寸有统一的规定。入关前嘉奖有功人员主要是颁给“丹书铁券”,也被称为“免死金牌”,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则以“功牌”代替了“丹书铁券”。
纸质功牌一般均呈竖长方形,规格大小一般为数十厘米不等,也见有超过100厘米的,功牌的尺寸越大,表明得到的功等越高。其具体格式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四周功牌格装饰有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龙纹、云纹、蝠纹等寓意吉祥、禄福等,格内上部印有“功牌”二字,其下为右半部为功牌内容,第一行为题名,表明颁赐者的官位、品级,然后为正文,记载获颁功牌的事由、受颁者的姓名、获得颁赐的品级,末尾是颁发时间,加盖颁发机关印章并由长官签字。功牌为一式两份,以中间之骑缝章分为左、右牌,左牌存档备查或向上秉报,右牌颁给有功人员妥善保管,持牌人一旦犯科获罪便即行追缴。因为印章盖在骑缝处,故左、右牌均有半方印,只有左右牌合一起印章方完整。
溥仪兄弟与母亲的合影
关于清代功牌的颁发对象,《八旗通志初集·兵志》记载:“凡移送功牌,国初定:大兵凯旋之后,询问统兵主帅,实叙官兵劳苦情形,分作等第,给与功牌。”《世祖实录》云,顺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七月,吏部议“凡出征分得拨什库,壮尼大,有四次头等功,及再有二等、三等、四等功牌者,授世职。”表明清建国初期功牌的获得主要依靠战场军功,分各种等级并按所得功牌多少来进行晋级赏赐,颁发对象为满、蒙、汉八旗中的下级官兵。发展到后来,普通的旗人、汉人、甚至是仆役,只要立有军功,都可以按照功绩记册给牌获得奖励,《清会典》记载到康熙十三年时“八旗下披甲奴仆,得过三个头等功牌,准其开户,”这使得生活在底层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有了晋级加官的阶梯。
慈禧太后远胜光绪皇帝
另据文献记载,被苏丹起义军打死的英军管带戈登带领“常胜军”曾因助李鸿章淮军攻克苏州,被授提督衔、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得到了朝廷头等金质功牌的赏赐,表明到了晚清时期,功牌的发放对象已经不仅局限于国人,连外国人也有获得功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