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9 20:44 浏览 评论
金丹教起义的背景和原因是怎么的呢?
1、蒙古王公贵族对汉人的欺压:清代热河指直隶热河道所属承德府,为蒙汉混居之地,清政府设有热河都统,对蒙汉分别设员管理,即“分而治之”。地域包括:内蒙古卓索图盟五旗(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和昭乌达盟十一旗(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阿鱼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右旗、翁牛特左旗、敖汉旗、奈曼旗、喀尔喀左翼旗),实行蒙制进行管理,日常以放牧为主。
实行汉制管理热河道辖有一府(即承德府)、一州(即平泉州)、五县(即建昌、朝阳、滦平、丰宁和赤峰县),以耕种土地为主。最初蒙古族王公贵族将土地租给关内流民耕种来收取租金,蒙汉之间各自获得利益,倒也相安无事,但随着汉人的不断增多,对土地的争夺已经不可避免,再加上蒙古王公贵族对蒙汉民从随意处罚,对佃户乱征租税,致使蒙汉积怨加深。
晚清皇帝的妃子们
2、外国天主教势力的渗透: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华外国教会势力渗透从沿海渗透到内地,热河地区的天主教的势力比较强大,即使是偏僻的地方也有外国传教士的身影,功牌中提到的朝(朝阳)、建(建昌)、平(平泉)、赤(赤峰)及蒙古各旗均有不同数量的天主教堂。这些教堂自立门户,违抗清政府律令,教会、教士及教民包括有些中国籍教民飞扬跋扈、渔肉乡里、欺压百姓,“凡入洋教者良莠本自不齐,平日恃洋人为护符,所行所为率多横恣,一遇民教涉讼,该教师士必再四嘱托地方官,自顾考成,每每偏护,人心积怨,亦非一朝,”使得“民教相仇”。热河都统奎斌于光绪十八年总结时强调“此番乱盟,虽起诸在理之党,实由洋教民平日行事过差有以衅而纳侮也,……人心积怨,已非一朝。”镇压此次起义的直隶提督叶志超也认为“该处民教仇恨已深”。
1908年的光绪葬礼
3、天灾人祸成为金丹教起义的导火索:光绪十三至十五年,热河连续三年早春旱,光绪十七年夏热河地区发生水灾,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大幅减产,民心不稳,“热河连年水旱偏灾,户鲜盖藏,商贾歇业,又兼近三五年来吏职不修,武备驰顿,闾阎积苦,久不聊生,”前热河都统德福怕影响租税并没有将此情上报朝廷,“小民无衣无食,僵仆道途,而其横征暴敛敲骨吸髓者如故。”蒙古王公也是照例依旧盘剥,趁机抬高粮价,使得贫苦百姓无衣无食,饿殍遍地,所有种种,热河百姓的生活已经苦不堪言,处于极度的灾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