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揭秘太原晋祠

2016-05-05 21:35 浏览 评论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三晋名胜晋祠。”随着著名学者梁衡的散文《晋祠》于1982年4月12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并于当年入选初三语文课本,晋祠这座历代墨客名人咏赞的千年名胜更为名扬天下、蜚声中外。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晋祠中建筑的形式,殿、堂、楼、阁、亭、台、桥、榭样样俱全;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各朝代本体建筑类型序列完整,为国内孤例,堪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晋祠的建筑,古老中透露着沧桑,沧桑中显现着历史。晋祠有太多的人文历史故事蕴藏其中,看懂晋祠,也等于读懂了一段中国历史,尽管经过历代的加建、翻修和维护,晋祠有不小的改变,但上千年来,晋祠一直是山西数一数二的名胜,“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和旅游观光者的共识。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揭秘太原晋祠

 

资料图

 

修 建

据《史纪·晋世家》记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此时晋祠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1500年了。祠祀属于古代礼制建筑,是一种服务于精神世界而非生活实用的特殊建筑类型,人们只在其中举行特定的祭祀、纪念活动。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揭秘太原晋祠

 

资料图

 

祠祀建筑主要分为官祀与民间祠祀两种。山西的官祀建筑不多,仅有太原晋祠、临汾尧庙、万荣后土祠等为数不多的几处,但这些建筑的历史影响很大。晋祠自北魏年间创建以后,历朝历代均有修葺、扩建,期间几易其名,晋祠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名称。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文宣帝在此“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天统五年(569年)后主高纬下诏改为大崇皇寺。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改称为额兴安王庙。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