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揭秘太原晋祠(3)

2016-05-05 21:35 浏览 评论

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赵光义下旨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晋祠圣母殿为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创建,初名正殿,内奉唐叔虞。不久,山体滑坡,殿宇折损,又于天圣年间(1023—1031)重建,殿内改奉圣母。此后又遇地震损坏,于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此殿造型、结构、形制、技法等皆堪称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我省古建筑大师柴泽俊在他的《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中这样记述和评价圣母殿。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三泉之一的鱼沼,左右是另外两眼晋水源泉——难老泉和善利泉。殿身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略近正方形,重檐歇山顶,高约19米,造型稳健,气势壮观。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为观赏和祭拜活动提供了宽敞的空间,这种宋代《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的做法,是我国现存在古建筑殿宇中最早的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古建筑学上称为侧角),四根角柱显著升高(古建筑学上称为生起),使殿前檐曲线弧度显著,这种侧角、生起同时使用的做法,在宋代以前的建筑中尚没有出现。殿前廊柱上饰有木制盘龙,为宋元佑二年(1807年)所雕,是全国建筑实物中木雕盘龙殿柱最早的实例。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揭秘太原晋祠

 

资料图

 

八条龙各自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已千余年,仍然鳞片层层,胡须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和工艺之精。据柴泽俊《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考证:“蟠龙之制曾见于唐代及其以前石塔门龛倚柱和造像碑佛龛倚柱上。木构建筑上饰木雕蟠龙柱者,晋祠圣母殿是全国最早也是仅存的实例。”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揭秘太原晋祠

 

资料图

 

圣母殿下翘的殿角与其殿前鱼沼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大殿的开阔和飞梁的巧妙。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圣母殿营造设计时采用减柱营造法,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前廊和殿内空间高敞宽广。殿内无柱,不但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且也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另一方面,减柱法的娴熟使用,说明宋代匠人在建筑营造科技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栱和柱高的比例较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减少了许多,斗栱用材又比后世《营造法式》的规定还偏小了许多,但形式繁复多变,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浪费的弊端,消除了殿宇外观单调划一的格局,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