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4 17:04 浏览 评论
细胞凋亡这个词,或者说观念,从病理学的小圈子到广为生物医学界所接受,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1980年,维利发现肾上腺糖皮质素可造成淋巴细胞的凋亡;1983年,杜克等人报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核酸内切酶的活化(将DNA切成固定大小的片段),由此产生了细胞凋亡的第一个生化指标。从此,无论是以形态还是生化的方法,科学家发现免疫、神经、心血管甚至全身上下的所有器官组织,都有细胞凋亡的现象。至于这些现象是否都属于同一种,绝大多数研究者并不深究,只要沾点流行的边,论文就好发表。
笔者从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资料库,查出现“细胞凋亡”这个字眼的论文数,发现从1972年一1981年的头10年,只有53篇;1982年~1991年第二个10年,也还只有215篇;1992年~1996年的5年间,已大幅增至9451篇;1997年~2001年则是惊人的42084篇。由此可以看出,细胞凋亡从默默无闻到大红大紫的情形。
细胞凋零资料图
以凋亡的方式造成细胞死亡对生物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比如注定要走向死亡之路的细胞,除了内部开始瓦解之外,细胞膜上还会出现特殊的标志分子,以方便吞噬细胞辨识并将其除去,而不伤害邻近正常的细胞。否则身体上下到处都会有发炎坏死的反应,导致容易致死的败血病。细胞进行凋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细胞凋零资料图
有些细胞产生的凋亡,譬如癌化细胞及产生自体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成年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无论是自然老化、还是由中风或毒物所引起,对身体就没有好处。问题是:这两种凋亡的机制是一样的吗?如果是的话,目前发展的一堆抗细胞凋亡的药物,岂不是双面利刃?一方面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可能引起癌症、自体免疫疾病、长期发炎以及发生上的缺陷?如果不是,那凋亡一词岂不是有误导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