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4 17:04 浏览 评论
2002年1月出版的《药理学趋势》上有篇长文,作者认为细胞凋亡与计划中细胞死亡当初部是概念性的名词,就如同“正义”与“品德”等抽象名词一样,是无从定义的,也因此造成各家自说自话,不见得有所交集。尤其是在许多论文中,都将细胞凋亡与计划中细胞死亡视为同义词,这与原本的共识不同。因此该文建议将细胞凋亡改称主动式细胞死亡,代表这种方式的细胞死亡,需要细胞的主动参与,也是耗能的过程。至于细胞坏死则可称为被动式细胞死亡,纯由外力所造成,细胞本身并不扮演任何角色。
细胞凋零资料图
由过去的例子来看,像这样的名词概念之争,短时间内不可能有结果,就算细胞凋亡一词有滥用之嫌,那也代表该现象的重要性以及该名词的魅力(虽然很多人连发音都有困难)。借着简短的历史回顾,我们对这个抽象的名词,或许有深一层的认知。
细胞凋零资料图
一些专家通过对线虫的研究,发现了调节器官发展和所谓“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和机制。人体内每天都有上亿个细胞分别诞生和死亡,在新细胞生长的同时,必定要有一部分细胞死亡,而使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使人体器官维持合适的细胞数量得以正常运作的,正是“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在这一机制中,负责监督分裂复制出来的新诞生细胞是否健康的,是细胞核内的“蛋白质纠察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