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6 20:32 浏览 评论
疫苗因“山东非法疫苗事件”再度成为公共话题,牵动着亿万家庭。从疫苗的演进历史来回望,这一事件或可理解为防疫医学的发展之痛,需得用发展的思维来解决。
先秦时期,人们对于流行病的认识,都一体地将疾病的发生归结为由于不顺应天道而造成的惩罚,是天假手疫病,对人施以警告。所以,这一时期多巫蛊之术,重视驱邪,而不注意内治。《周礼·夏官》中所提到的方相氏四狂夫即是专门的驱疫鬼者。
医学的发展让人们的巫术驱邪观念渐渐淡薄下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疫发生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事业。“隔离”治疗的方法在汉代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一种制度。尽管开始使用“隔离”这一方法时,有诸多不同的争议和声音,比如认为此方法残酷、不仁,但对防疫的科学态度,最终慢慢成了主流认识。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可能是文字记录最早的政府防疫行动,而萧齐时期设置的六疾馆,专门收治病患,是免费医疗的雏形。
资料图
“疫苗”这一概念在官方和民间语境中的出现,今天考来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历史时间。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人们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比如狂犬病:“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葛洪在他这本名为《肘后方》的医学笔记中所记录的,就是防止狂犬病传染而制作“疫苗”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便来源于人们对疫病传染途径的长期观察。这种“以毒攻毒”的防治疫病传染的方法,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智慧。
资料图
两宋时期,一些医者已经学会采用“种花”法来预防天花,就是采取轻症天花病例的病变材料,用于保护易感者抗重症的天花,这个称为“痘苗”的东西,就是疫苗的最早形态。后来这种“种花技术”先后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以及英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