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20:22 浏览 评论
通晓外语是贵族的身份性标志之一。18世纪,在宫廷的主导下贵族中先是以说德语为时髦,然后是法语和拉丁语。不会讲外语或者外语说得不好就会受到众人的嘲笑。托尔斯泰说:“大家知道,在俄国,法国话本身仿佛就代表着一种官阶等级。”在1755年莫斯科大学创办之前,所有的学校都是以外语教学为主。1730年罗蒙诺索夫初到莫斯科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校,就被德国教授要求用拉丁语讲话,罗蒙诺索夫可怜地回答:“我不会拉丁语。”教授愤怒地说:“真是不可思议。”所以俄国贵族往往精通法语、德语以及欧洲大陆诸语言,而很多人母语很差。比如,鲁缅采夫在公众场合讲德语,公爵丘别伊则认为如果是俄语和法语比较,前者则显得很轻浮(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51页)。
定居在俄国的日耳曼人纷纷寻找贵族出身证明,德国人在俄国军队中的显赫地位是有传统的。1712年俄国的31个将军中有12名是外籍人。1730年安娜女王时期,179个官员中,50个是日耳曼裔。1812年卫国战争中俄军高级军官除了库图佐夫等少数俄罗斯裔以外,军团一级和参谋部很多人都是日耳曼裔出身或具有外族血统。
沙皇俄国时期,俄国曾遭遇大面积欧洲化风潮
根据俄国《显贵集》统计:在俄国的贵族中,出身于俄罗斯贵族家族的只占33%,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波兰—立陶宛家族占24%,鞑靼和东方家族占17%,德意志日耳曼家族占24%(瓦·奥·克留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卷,204页)。1717年俄国贵族社会行为范本《治家格言》就是从德文译过来的。赫尔岑讽刺这种追逐欧洲的思潮说:“为了形成一个公国,俄罗斯需要瓦兰吉亚人,为了成为一个国家,俄罗斯需要蒙古人,为了成为一个帝国,需要彼得大帝的欧罗巴主义,它所有的过程都是追随别人献出自己。”(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65页)
沙皇俄国时期,俄国曾遭遇大面积欧洲化风潮
叶卡捷琳娜主导的欧化风气,影响到整个贵族阶层,当时能够拿起笔杆的俄国贵族,以书写法文为“时髦”。这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俄国贵族的特点。齐切林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我的双亲的全部愿望就是我们要受到欧洲教育,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是对任何俄国人的最好的美化,也是报效祖国最可靠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