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016-04-15 21:36 浏览 评论

在现代人的眼中,600年前的郑和是谁?郑和下西洋具体是干什么?应该说都比较模糊。因为人们眼中的郑和其实是明末乃至清初的人替我们塑造成形的。

1433年,郑和下西洋结束。1567年,明政府开“私商海外贸易之禁”,迎来了又一个“大航海”时期,这就唤起了人们对郑和下西洋的追叙,意识到“不有记述,恐其事湮坠,后来无闻”,于是出现了不谙事之人,妄创俚谈。顾起元的《客座赘语》、茅元仪的《郑和航海图》等著作相继问世。实际上,经过明末的“重新建构”,看似愈发清晰的郑和下西洋,却离史实越来越远。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

 

早在明末,就有人针对当时出现的这一现象提出批评,说:妄创俚谈,流传后世,误后学不小。而今天,我们的学术界广征博引,甚至争论不休的资料,其实多是出自这些“妄创俚谈”性的著述。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远航

 

在江苏、福建、云南等地冒出了很多与郑和及其下西洋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如福州民间流传的评话本《闽都别记》记载郑和船队将至闽界,遇大风漂到“不知此处何地,人迹皆无,唯有成群白鹭往来”的“白鹭岛”,许多人就论断白鹭岛是厦门岛。还有惠安百崎的接官亭、晋江深沪的三宝街,以及泉州出土的两尊郑和木雕像……这里找到一处遗迹,那里发现一件遗物,“专家”们就信口开河,媒体炒作鼓噪,制造出无数的“郑和”,让人们对“郑和是谁”的认识愈发模糊起来。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