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30 23:37 浏览 评论
从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到220年病逝,汉室可谓命悬一线,只是,曹操为何没有称帝、名正言顺地取代汉朝?
皇权的衰败与正统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一路辗转逃难,惶惶不可终日,追随的朝廷百官也伤亡殆尽,然而汉室皇权仍有深厚的政治社会土壤,皇帝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仍有重要影响力。北方最强大军阀、四世三公之后的袁绍本来更有资格和实力奉迎汉献帝,其谋士沮授也如此建议。但袁绍刚愎自用,认为汉室衰微、无足轻重,而且当年袁绍反对董卓立献帝,更令他很难处理与献帝的关系。因此,当时曹操这样实力普通的军阀才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获得匡扶汉室的令名,吸引天下士子能人纷纷投靠。甚至在官渡决战前,袁绍的著名谋士许攸等人也加入曹营;荀彧早在191年就慧眼识英雄,舍袁投曹,成为曹操的首席谋臣,后来正是荀彧力荐曹操奉迎汉献帝。
新旧版三国演义的曹操
建安早期,曹操对献帝至少保持表面的尊敬,更不敢出尔反尔,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掉献帝。直到晋封魏王,这个顾虑仍是曹操不敢称帝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司马光所说的“畏名义而自抑”。至于曹操所说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其实是不敢称帝的托词,因为曹操早年就自称“性不信天命之事”。
《三国》剧照
曹操容忍献帝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容许献帝恢复了“交戟叉颈而前”的旧制。这个东汉旧制是针对握有重兵的权臣,他们面见天子时,必须由卫兵长戟交叉架于脖颈之上。这个制度不只是对曹操威严的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威胁其生命,被献帝趁机夺权。曹操并没有反对此项措施,但他不再朝见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