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航天  

科学家解释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巨蟹座流星雨的形成(3)

2016-09-21 19:29 浏览 评论

当然,相较于偶发流星,有辐射点活动的夜晚流量还是相对要高一些。天文学家使用每小时天顶流星数量(ZHR)来表征其大小,它的含义是当辐射点位于天顶、观察者在漆黑无月的夜晚1小时内所能捕捉到的流星总数。粗略地讲,这个数值表征了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所能看到的流星数目上限,因为无论是月光、光害、建筑物遮挡,还是辐射点高度都会降低这个数值。双子座流星雨的极大ZHR通常在120至160,英仙座流星雨的ZHR峰值约为90,而狮子座流星雨平常年份的ZHR为15,2009年小爆发时的z日R为600至900。另外,值得说明的是,流星雨的局部表现同观察者所在的地域是有关系的,因为人们只可能目睹天顶附近几百千米范围内的流星,再远的目标便隐没于地平线以下了。同一颗流星的轨迹在不同地点的观察者眼中也是不同的。这便为流星高度的测定提供了可能。

就平均值来讲,亮流星往往出现在140千米高处,消失于50千米高处,所经路径超过300千米;而暗的流星则出现在110千米高处,消失于80千米高处,路径长60千米。对于特定的流星,以上数值可以同平均值相距甚远。流星体越大,消失时的高度也越低。原始重量5千克以上的流星体便有可能深入低层大气,甚至进入对流层。由于这里的大气密度骤然上升,许多流星体会在几千米的空中发生碎裂和爆炸。紧接着,速度骤减至数百米每秒,最后化为无数陨石落至地面。有统计数据表明,地球上每天陨落的天外物质至少有5吨,每年约有2000吨。其中绝大部分降落在了海洋、山脉、沙漠等无人居住之地,少数落在了农田、村庄内,被人们拾获。而繁华的都市由干面积比例狭小。少有相关的目击报道。

 

科学家解释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巨蟹座流星雨的形成

 

流星雨资料图

 

流星群同彗星的对应关系很早便被天文学家察觉。1833年的狮子座流星雨之后,奥姆斯特德和特文宁说明了辐射点可以解释为流星体沿一条特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当地球抵达轨道交点的时候便发生了流星雨现象。1861年又有天文学家设想这些流星体有可能是古代彗星的碎片。1866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证明英仙座流星群的轨道同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109P)的轨道是相同的。不久,天文学家勒威耶计算了狮子座流星群的轨道,同后来公布的坦普尔·塔特尔彗星(55P)的轨道根数相同。此后,宝瓶座n流星群和仙女座流星群的轨道分别被证明与著名的哈雷彗星和比拉彗星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比拉彗星的彗核于1845年一分为二,1852年以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留下了20年后美丽的仙女座流星暴雨。

 

科学家解释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巨蟹座流星雨的形成

 

流星雨资料图

 

类似的发现不断证明宇宙中的流星群其实是一连串被彗星遗留在自身轨道上的细小质点。这些质点拥有各自独立的环日轨道。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质点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与到太阳的距离有关,因此不同质点的轨道周期略有差异。长此以往,原本在彗星轨道上密集排列的流星体便在轨道周围逐渐弥散开来,运动速度快的追上了运动速度慢的,最终结果便是那些质点在彗星轨道附近的广大空间里实现了均匀分布。实际上,流星群内质点的空间密度是非常低的。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