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30 22:52 浏览 评论
征兵的檄文发出后,当地的穷苦百姓们纷纷响应,应募者云集,但戚继光只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取了三千人。旧传戚将军选兵一要虎背熊腰,体格强健;二要服从命令,吃苦耐劳;三要老实木讷,未服兵役……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戚继光的新军以三千人为限,而没有扩大规模,最根本的原因是缺钱!因为募兵完全是职业部队,而不像卫所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屯田和军将役使任务,募兵的薪饷来源于国家财政,而不像卫所军那样主要来自屯田所获,募兵的薪饷比卫所军丰厚得多,比民壮(指地方武装)也多。根据戚继光后来写的《纪效新书》卷四记载:在南方一般募兵月银9钱,月米1石,而民壮仅6钱。
且募兵没有卫所军所携带的家属拖累,更适合东征西讨,机动作战。募兵摆脱了卫所军那种亦兵亦农的状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常备兵。但是募兵制要想顺利推行下去的关键是军饷的稳定,因为募兵作为职业军人,他们没有卫所军的免税政策,他们参军就是为了生计。但募兵的饷银和军粮比卫所兵高出一倍甚至数倍,使得朝廷财政负担异常沉重。
《戚家军》精彩剧照
嘉靖时期,北方遭受蒙古鞑靼部的长期劫掠,国库空虚,政府拿不出钱,只能要求南方领兵将帅自筹粮饷。如何自筹呢?一是将兵饷摊派到田亩之中,二是向寺庙道观征税,三是要求需要服徭役的商民人等“提编”,即提前1年或数年服徭役,若不想服徭役,那就出钱免役。但无论哪种,都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可以说,戚继光只招募三千名新军,并不是兵源有问题,主要还是没钱,军饷没有着落。
《戚家军》精彩剧照
功成同僚妒
戚继光在备战抗击倭寇时,发现卫所军操练不勤、兵不习战,与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于是戚继光决心严格训练新招募的士兵,同时结合浙闽沿海地形多山陵、遍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创造了一种俗称“鸳鸯阵”的战斗队形。这种阵型以十二人为一个作战单位,士兵手持长牌、藤牌、腰刀、标枪、狼筅、长枪、短刀等各式兵器互助,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阵型,不仅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且攻防兼备,正好克制住倭寇的战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