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8日
摘要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之神。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时,总共向皇帝呈递了一百八十七份奏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弹劾朝中奸佞的折子,也因此得罪不少人。
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之神。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时,总共向皇帝呈递了一百八十七份奏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弹劾朝中奸佞的折子,也因此得罪不少人。
包公画像。
包公于宋仁宗赵祯嘉祐七年(1062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7月3日),病歿于开封。宋仁宗赵祯加封包公为东海郡开国侯,赠官礼部尚书,諡孝肃,还根据包公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着于朝廷。这句话追諡包公为孝肃。按照当时的风俗,包公的加仁将他的遗体带回故乡合肥下葬。
根据史料记载,包公送殡当天,家属一共准备了21口棺材,每个城门3口,分别由不同的7个城门抬出城外,虽然大街小巷多有送行的老百姓,但没有人知道哪一口棺材殮着包公的真身。这个方法实在不得已,为了掩人耳目,不让他的墓被盗,也算用尽苦心,在河南地区,有不少盗墓贼盗取包公墓的故事,但是都非真实。
但是躲过朝代的更迭,却没躲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文革时期包公墓遭到人为破坏;直到1973年,当时的文物保存小组,进行包公墓的挖掘与清理,发掘出包公遗骨及新发现的两块墓铭石《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并发现包公墓实为包公和董氏(第二任妻子)合葬墓,而且曾因受破坏而迁移,另外也挖掘与清理了长子包绍夫妇墓、次子包綬夫妇墓、孙子包永年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