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4 12:03 浏览 评论
在早期太阳系中增加一颗额外的行星有助于解释太阳系的4颗巨行星是如何定居在它们现在的轨道上的,同时也为月球上绝大多数环形山的成因提供了某种解释。地球也曾遭受到猛烈的小天体轰击,但由于地质学和生物学活动,这些撞击坑已经被抹掉了。当木星在太阳系中开疆拓土、其他行星寻找自己最终的轨道之时,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包含许多彗星、小行星和冰质小天体——也受到了扰动。
在大阳系历史的这一早期阶段,柯伊伯带仍在形成中,这一扰动使得其中的许多小天体飞向内太阳系。在41亿至38亿年前,这些高速运动的天体撞上了刚刚形成的类地行星和卫星。这些观点是尼斯模型的一部分,与5颗巨行星的假说完美相符。更重要的是,早期太阳系有5颗巨行星还有助于解释柯伊伯带天体是如何聚集到一起的。
太阳系失踪了第五颗巨行星
在柯伊伯带中距离太阳44天文单位处,存在普冰质天体的异常聚集现象,它们都有着较低的轨道倾斜和较小的偏心率。天文学家最初认为,这可能是柯伊伯带天体碰撞的结果,撞击出的残骸形成了这一聚集。但问题是,撞击抛射物的速度通常可以达到每秒数百米,会使得撞击残骸分布到一个非常大的轨道区域中。这显然无法解释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聚集现象。
太阳系失踪了第五颗巨行星
2015年,内斯沃尔尼提出一个观点,认为柯伊伯带天体曾经处于海王星的引力控制范围之内。但是,当第五颗巨行星在向外迁移的过程中与海王星发生引力交会时,柯伊伯带天体便与海王星脱离了“干系”。为了做到这一点,该引力文会必须使得海王星向前“跳”一大步。由于跟不上海王星的步伐,柯伊伯带天体便失去了海王星引力的控制,被它遗弃。与此同时,这一引力文会也迫使第五颗巨行星进一步向外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