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1 18:25 浏览 评论
三案中,梃击案的主角之一张差应该是最冤枉的,他本蓟州一农民,之所以进京是因为乡里亲戚叫他跟着一个当时不知姓名的老公(民间对太监的习称)来的。那老公带他吃了顿饭,叫他“去闯一下,遇着人就打死他。打死了人,我们会救你”并许诺他以后“吃穿不愁”。有了这个保证和诱惑,张差才铤而走险,结果稀里糊涂送了命。至于崔文升和李可灼,估计胆子再大,也不敢对皇帝下毒。他们之流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崔文升是郑贵妃宫里的人,李可灼是内阁首辅方从哲带进宫的,而方从哲与郑贵妃走的比较近的缘故。实质上,三案中所体现的冤案和朝廷内外派系斗争,只是整个明朝在这方面的一个缩影而已。
三个案子中,充斥其中的是内廷外廷各大派系借机拉帮结派,或以奏疏弹劾对方,或祭出杀手企图置对方于死地,而皇帝尽管大多贪财好色、昏庸懒惰,但却一直稳坐钓鱼台,这得益于明初朱元璋在制度上的精心安排。
资料图
朱元璋主要在两方面做了安排,其一是废除宰相制。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一种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的政治格局。明初,也还设有宰相,后通过胡惟庸案,朱元璋担心相权坐大影响皇权,为保证后代江山稳固,就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并传谕后世子孙永远不准设立宰相。废相后,原来归宰相的权力分散到户、吏、礼、兵、刑、工六个部。六部加上都察院、通政司、大理院,合称九卿,只对皇帝负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多头政府,总其成者是皇帝。
资料图
九卿之外,皇帝在内廷又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日常奏章公务。明太祖、成祖都是马上打天下,有精力也有能力自己拿主意处理事情。仁宗之后,皇帝的精力智力逐渐萎缩,难以应对复杂政事,发展到后来干脆长期不上朝,也不与大臣们见面,内外一切奏章,先由内阁拿主意再送进宫去,阁权于是逐渐重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