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2 22:56 浏览 评论
春秋时期虽然礼坏乐崩,却还不至于道德沦丧,因为有“士”。而进入战国,“士”的权利和义务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柄剑。那剑是他们在举行冠礼时获得的,也是贵族的身份认同和象征。《史记》中,司马迁在记录秦始皇的成年礼时,特地写了“带剑”二字。剑,是贵族之器,君子之器,王者之器。所以格外珍惜,视为生命。
剑意味着身份,也意味着教养。因为他们有身份无地位,有义务无职务,有事业无产业。唯一的出路,是为更高级的贵族服务,换取俸禄或食田。这就非得有本事不可。
春秋时代资料图
“士”的风范
天下大乱之时,生死存亡之际,只有“士”最为活跃,他们走向历史前台。那些想要做大做强各国的诸侯们,都意识到“人才是兴邦立命之本”,所以四处吸贤纳士。因而从春秋晚期开始到战国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士”,今天的专家学者给这个群体有一个特别的称谓——先秦诸子。
春秋时代资料图
“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也就是说,这时的“士”既是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他们形成了一个影响中国文明数千年的庞大阶层: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如果出入朝堂,他们就是绅士(有资格系绅带插笏之人);如果闲居乡野,他们就是隐士;如果四处游走,他们就是游士;如果行侠仗义,他们就是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