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  

抗日战争的故事: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始末

2016-05-20 22:00 浏览 评论

在西南联大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学生从军抗日的热潮。这些学生在民族危亡之际,舍弃安宁的校园,投身火热的抗日战场,许多人甚至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姓名,大多刻在位于今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总计834人,后亦有人称之为西南联大“八百壮士”。

第一次从军热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及沿海高校纷纷内迁。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首先迁至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11月1日开学。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后,日军占领南京,进而逆江而上,武汉、长沙告急。在此局势下,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八路军长沙办事处主任徐特立都主张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抗日活动。适逢周恩来于该年年底在武汉大学作了《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的演讲,号召中国青年到军队里去、到战地去,到农村去,到被敌人占领的地方去。

 

抗日战争的故事: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始末

 

抗战老照片

 

长沙临时大学的学生主动提出开设军事教育课的要求。许多学生提出申请“参军去”、“到前线去”。校方为适应战时需要,于1937年11月15日成立了大学军训总队,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和训练。曾担任过海军军官的校常委张伯苓任军训总队长,黄钰生和毛鸿任副队长,下辖5个男生中队,一个女生中队。不久又成立学生战时后方服务队,队长由张伯苓兼任。

 

抗日战争的故事: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始末

 

抗战老照片

 

12月上旬设立国防工作介绍委员会,黄钰生、樊际昌、潘光旦为委员会委员,宣布:“凡服务国防有关机关者,得请求保留学籍。其有志服务者,并得由学校介绍。”不到两个月,提出申请保留学籍、领取肄业证明和参加工作的就有295人。当时正值国民政府将机械化部队装甲兵团扩充为第200师,急需技术人员。清华机械系主任庄前鼎便动员机械和电机两个系的同学报考陆军交通辎重学校,说学习期满就可直接参加抗战,学校将为他们保留学籍,并派了戴中孚、陈继善两位老师随学生同去,继续讲授三门专业课,回来还算学分。因此,当时参军的学习工程技术的学生大多被分到这个系统从事技术工作。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