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  

抗日战争的故事: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始末(5)

2016-05-20 22:00 浏览 评论

在重庆政府几次来电催促并下达最后期限的情况下,学校当局召开大会,梅贻琦邀请钱端升、冯友兰、周炳琳、闻一多等教授作动员讲话。冯友兰后来回忆自己在会上的发言,大意说,抗战已经进行这几年了,以前国家、政府不征发高中以上的学生,实行免役,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新式武器,还用不着有科技训练的人。现在美国送新式武器来了,正需要有科技训练的人去使用。如果有科技训练的青年不去从军,叫谁使用呢?闻一多在会上也赞成从军,不过他的出发点是:从军目的是用国民党的枪武装自己,借国民党的武装再来反对国民党,“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先把枪接过来,拿在手里,谁要反对我们,我们就先向他下手”。

最终,这次报名参军的学生达到近200人。12月28日,联大剧团、戏剧研究会、山海云剧社相继演出了夏衍、于伶、宋之的合编的《草木皆兵》以表欢送。1945年1月28日,参军同学入营。当天,联大图书馆门前乱哄哄地站满了送行的人,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一群人闹嚷嚷地出了校门,到了北教场,被编入青年军207师炮一营。这批学生全部分配到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密支那附近的兰迦学习汽车驾驶,隶属辎重兵第14团,取得驾驶执照后,便在史迪威公路上执行运输任务。日本投降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回校复学。

 

抗日战争的故事: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始末

 

抗战老照片:1945年太和殿日军投降仪式

 

除了上述3次大规模的从军活动外,也有部分联大学生零星自发参军的。1941年,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一些联大学生报名投考空军,在经过短期飞行训练后,又被送到美国继续接受各种包括初、中、高级教练机飞行训练和毕业后的作战飞机训练,为期一年。1944年分批回国,分配在空军的各个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队。

 

抗日战争的故事: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始末

 

1940年中国抗战军民老照片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回迁前,在联大新校舍(今云南师范大学)东北角树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纪念碑背面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由联大校志委员会撰列,中国文学系教授唐兰篆额,数学系教授刘晋年书丹。碑文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战时任务完成学校结束之日,勒其从军学生之姓名于贞石,庶垂令闻,及于久远。其有遗阙,补于校志。”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