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

2016-04-30 23:30 浏览 评论

中国古代天文学起步甚早,早在上古时期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天文学曾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之一,在此领域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较之古代中国,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公元16世纪之后,欧洲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天文学家,如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布鲁诺等一系列天文学人才,欧洲的天文学开始大踏步向前发展。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之势渐成。在天文学领域有个叫做王锡阐的人,成为后世考察明清鼎革以及天文学史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一名自杀殉国却未遂的青年

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幼时生活在一个读书人家庭里。此时的明朝正处在农民军和关外清军的双重压力之下,风雨飘摇。这些情况,王锡阐都有所了解。他17岁那年(1644年),巨变迭起。这一年3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4月,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朝的联军击败,清军入关。5月1日,清军攻入北京城,李自成向西退走,清人乘胜进军。这一连串的事变,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不啻天翻地覆!王锡阐作出的反应是自杀殉国。这在今天看来不免迂腐,但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很寻常的选择。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

 

天文学时钟CZEC详细资料布拉格

 

王锡阐先是投河,遇救未死,又绝食7日,在父母强迫之下才不得不重新进食。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

明亡之后,王锡阐加入了明遗民的圈子,拒不仕清。他的朋友们记下了他当时的形象“性狷介不与俗谐。著古衣冠独来独往。用篆体作楷书,人多不能识”,且“瘦面露齿,衣敝体,履决踵,性落落无所合”。他过着贫困凄凉的生活,身后也无子女。有人认为他性格怪癖,其实并非如此,“性狷介不与俗谐”“性落落无所合”,这些说法都是遗民们的曲笔,所谓“俗”者,清政府及其顺民也。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

 

天文资料图

 

王锡阐和遗民们过从甚密,有很深厚的感情。他交往的人当中,有不少是著名人物。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