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古发现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6)

2016-04-30 23:30 浏览 评论

第五卷很重要,先讨论时差和视差,再进而给出确定日心和月心连线的方法,称为“月体光魄定向”,这是王锡阐首创的方法。后来清廷编《历象考成》(1722年),采用了这一方法。

第六卷先讨论了交食(指一个天体经过另一个天体前方,将后者部分或完全挡住的现象),其中对初亏、复圆方位角的计算与“月体光魄定向”一样。随后用相似方法研究金星凌日,给出推算方法。又讨论了凌犯,包括月掩恒星,月掩行星,行星掩恒星,行星互掩等情况。金星凌日和凌犯的计算,皆为王锡阐首创,中国前代天文历法著作中未曾有过。

《晓庵新法》虽在计算中采用了西方的三角知识,但并未使用西法的小轮体系,也没建立宇宙模型。按中国古典历法的传统,根本不必涉及宇宙模型的问题。要预推天体视位置,未必非建立宇宙模型不可,更不是非用小轮体系不可,用传统方法也能做得相当好。王锡阐既要“归大统之型范”,自然要用传统方法。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

 

天文资料图

 

《晓庵新法》在月体光魄定向、金星凌日、凌犯等计算方法中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才能,但不可否认,此书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据笔者初步统计,第二卷给出数据达263个,其中大部份是导出数据,但对如何导出则未作任何说明;而以下四卷中的各种计算皆从这些数据出发,因此最后推得的任何表达式都无法直接看出其天文学意义。而且,后四卷中出现的新数据,包括计算过程中间值在内,各有专名,凡590个之多,其中还有同名异义、同义异名等情况,更进一步增加了读者理解的困难。究其原因,除了王锡阐刻意不使用图示等先进手段之外,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应效法古人“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使得《晓庵新法》比前代历法更难读。

 

王锡阐:中国天文学传统最后的守望者

 

天文资料图

 

说王锡阐“特意”在《晓庵新法》上如此写法是有理由的。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五星行度解》就没有一点“大统之型范”的影子,完全采用西方的小轮体系,有示意图六幅,全书非常明白易懂。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精彩推荐